
4、雷击浪涌脉冲电压抑制常用器件![]() 5 [8 p1 s. T# t$ r h% V $ }/ z0 V5 `0 X- H2 ^/ g 避雷器件主要有陶瓷气体放电管、氧化锌压敏电阻、半导体闸流管(TVS)、浪涌抑制电感线圈、X类浪涌抑制电容等,各种器件要组合使用。: T# |/ F# Q2 Y( Q3 L' ?: v ! m( V1 h* v3 z( k( t0 f 气体放电管的种类很多,放电电流一般都很大,可达数十kA,放电电压比较高,放电管从点火到放电需要一定的时间,并且存在残存电压,性能不太稳定;氧化鋅压敏电阻伏安特性比较好,但受功率的限制,电流相对比放电管小,多次被雷电过流击穿后,击穿电压值会下降,甚至会失效; 半导体TVS管伏安特性最好,但功率一般都很小,成本比较高;浪涌抑制线圈是最基本的防雷器件,为防流过电网交流电饱和,必须选用三窗口铁芯;X电容也是必须的,要选用容许纹波电流较大的电容。' `- _# P; F5 Z) X5 ?( q9 J x 气体放电管 ![]() 3 ]$ F- P% Q7 F3 m; k( z5 {6 Z 3 `% x3 a [1 T. Y2 z) C( E 气体放电管指作过电压保护用的避雷管或天线开关管一类,管内有二个或多个电极,充有一定量的惰性气体。气体放电管是一种间隙式的防雷保护元件,它用在通信系统的防雷保护。 放电管的工作原理是气体间隙放电i当放电管两极之间施加一定电压时,便在极间产生不均匀电场:在此电场作用下,管内气体开始游离,当外加电压增大到使极间场强超过气体的绝缘强度时,两极之间的间隙将放电击穿,由原来的绝缘状态转化为导电状态,导通后放电管两极之间的电压维持在放电弧道所决定的残压水平,这种残压一般很低,从而使得与放电管并联的电子设备免受过电压的损坏。+ d. p0 ]/ H% l- O) U+ h ) s' f: Y' c- ^" Q$ H5 Q 气体放电管有的是以玻璃作为管子的封装外壳.也有的用陶瓷作为封装外壳,放电管内充入电气性能稳定的惰性气体(如氩气和氖气等),常用放电管的放电电极一般为两个、三个,电极之间由惰性气体隔开。按电极个数的设置来划分,放电管可分为二极、三极放电管。 陶瓷二极放电管由纯铁电极、镍铬钴合金帽、银铜焊帽和陶瓷管体等主要部件构成。管内放电电极上涂覆有放射性氧化物,管体内壁也涂覆有放射性元素,用于改善放电特性。3 r$ ?' ^& l( v! }( ` % L9 A8 q7 ~) M5 ~* S U1 a) B* V 放电电极主要有杆形和杯形两种结构,在杆形电极的放电管中,电极与管体壁之间还要加装一个圆筒热屏,该热屏可以使陶瓷管体受热趋于均匀,不致出现局部过热而引起管断裂。热屏内也涂覆放射性氧化物,以进一步减小放电分散性。在杯形电极的放电管中,杯口处装有钼网,杯内装有铯元素,其作用也是减小放电分散性。; I& m' E- U# f& U* V 3 v# _6 K2 ^$ O4 {, Y8 K 三极放电管也是由纯铁电极、镍铬钴合金帽、银铜焊帽和陶瓷管体等部件构成。与二极放电管不同,在三极放电管中增加了镍铬钴合金圆筒,作为第三极,即接地电极。1 E3 D; B4 a3 U* d8 x# X ![]() 主要参数: (1)直流击穿电压。此值由施加一个低上升速率(dv/dt=100V/s)的电压值来决定。 (2)冲击(或浪涌)击穿电压。它代表放电管的动态特性,常用上升速率为dv/dt=1kV/us的电压值来决定。5 S: G( }. t Z2 A2 N) c5 F8 p/ z (3)标称冲击放电电流。8/20us波形(前沿8us,半峰持续时间20us)的额定放电电流,通常放电10次。 (4)标准放电电流。通过50Hz交流电流的额定有效值,规定每次放电的时间为1s,放电10次。 (5)最大单次冲击放电电流。对8/20us电流波的单次最大放电电流。6 h! h! h A& W- T (6)耐工频电流值。对8/20us电流波的单次最大放电电流。对50Hz交流电,能经受连续9个周波的最大电流的有效值。! F3 L6 x* I+ t; {' Q+ ^$ V (7)绝缘电阻。对8/20us电流波的单次最大放电电流。对50Hz交流电,能经受连续9个周波的最大电流的有效值。1 G& {: a* h9 j. c/ p (8)电容。放电管电极间的电容,一般在2~10pF之间,是所有瞬变干扰吸收器件中最小的。/ l' ^/ f3 B; X7 X$ t4 B ![]() - V! q6 ~2 ?6 V! F* i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1 _- x! u3 B' }3 N4 W9 o! ] ![]() 压敏电阻一般都是以氧化锌为主要成分,另加少量的其它金属氧化物(颗粒),如:鈷、猛、铋等压制而成。由于两种不同性质的物体组合在一起,相当于一个PN结(二极管),因此,压敏电阻相当于众多的PN结串、并联组成。( t% G! U* Z+ m" e n ![]() ![]() 2 t" z; n2 D+ T2 \$ E 5、超高浪涌电压抑制电路 4 c8 W$ e v) Z , Z# }$ m) ~0 Q1 e) G: b' e7 E ) I' }/ P5 V6 _- ]) n C# O9 m 实例1![]() 上图是一个可抗击较强雷电浪涌脉冲电压的电原理图,图中:G1、G2为气体放电管,主要用于对高压共模浪涌脉冲抑制,对高压差模浪涌脉冲也同样具有抑制能力;VR为压敏电阻,主要用于对高压差模浪涌脉冲抑制。经过G1、G2和VR抑制后,共模和差模浪涌脉冲的幅度和能量均大幅度降低。 G1、G2的击穿电压可选1000Vp~3000Vp,VR的压敏电压一般取工频电压最大值的1.7倍。! y. |% ^# q4 M% `2 r. ~ G1、G2击穿后会产生后续电流,一定要加保险丝以防后续电流过大使线路短路。 实例2% P1 s, A }! V ![]() 增加了两个压敏电阻VR1、VR2和一个放电管G3,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共模浪涌电压的抑制,由于压敏电阻有漏电流,而一般电子产品都对漏电流要求很严格(小于0.7mAp),所以图中加了一个放电管G3,使平时电路对地的漏电流等于0。G3的击穿电压要远小于G1、G2的击穿电压,采用G3对漏电隔离后,压敏电阻VR1或VR2的击穿电压可相应选得比较低,VR1、VR2对差模浪涌电压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。 实例3 ![]() G1是一个三端放电管,它相当于把两个二端放电管安装在一个壳体中,用它可以代替上面两个实例中的G1、G2放电管。除了二端、三端放电管之外,放电管还有四端、五端的,各放电管的用途也不完全相同。0 Y8 P# U% p! P 9 t; j+ M* X0 P: U& {) X / \1 ^9 F U( c: s2 } 实例4$ N. t- x- I1 ]& }3 Y ![]() & ?# \' v3 d& U; @ 增加了两个压敏电阻(VR1、VR2),主要目的是为了隔断G1击穿后产生的后续电流,以防后续电流过大使输入电路短路,但由于VR1、VR2的最大峰值电流一般只有G1的几十分之一,所以,本实例对超高浪涌电压的抑制能力相对实例3要的抑制能力差很多。 实例5 直接在PCB板上制作避雷装置 ![]() 3 v0 B3 Y" G' X. p; h/ V- C 在PCB板上直接制作放电避雷装置,可以代替防雷放电管,可以抑制数万伏共模或差模浪涌电压冲击,避雷装置电极之间距离一般要求比较严格,输入电压为AC110V时,电极之间距离可选4.5mm,输入电压为AC220V时,可选6mm;避雷装置的中间电极一定要接到三端电源线与PCB板连接的端口上。 实例6 PCB板气隙放电装置代替放电管+ R- w# z$ x0 X6 x9 s$ p2 { s 在PCB板上直接制作气隙放电装置,正常放电电压为每毫米1000~1500V,4.5mm爬电距离的放电电压大约为4500~6800Vp,6mm爬电距离的放电电压大约为6000~9000Vp。 ![]() 6、各种防雷器件的连接 ! Q' c$ {1 s" Y ^ $ p6 G$ I l, U& _4 n6 [+ x 避雷器件的安装顺序不能搞错,放电管必须在最前面,其次是浪涌抑制电感和压敏电阻(或放电管),再其次才是半导体TVS闸流管或X类电容及Y类电容。3 l6 Q. M1 s) r9 P9 F ![]() ( x9 b0 i, P2 Q( J |
再多点TVS就很很全面了,最好有AC和DC两部分。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