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SD卡概述 1、定义 2、容量等级 3、SD卡框图 4、SD卡与TF卡的区别 4 c4 {! q7 n% u' w 二、 SD卡内部结构 1、 SD卡内部结构简图 2、 存储阵列结构图 3、Buffer 4、“存储阵列Block”--最小的存储单元 5、SD卡的特殊功能寄存器 3 \) @6 n' d4 a W 三、SDIO接口 四、SD卡协议的核心--数据读、写、擦除 1、SD卡写数据块 2、SD卡读数据块 3、擦除SD卡 ; E9 ^; W" d9 e" H 五、SD卡物理层协议 1、接口 2、命令格式 3、响应格式 4、SD卡的工作状态 5、SD卡的两种状态信息 六、STM32与SD卡相配的外设--SDIO适配器 1、SDIO adapter 结构图 2、命令状态机(CPSM) 3、数据通道状态机(DPSM) 4、SDIO的FIFO 5、SDIO的特殊功能寄存器 % o+ q1 W7 _, p% A+ l7 f4 ` 七、SD卡编程 1、SD卡编程的内容 2、SD卡初始化 3、读SD卡的一个块 4、写SD卡的一个块 八、SD卡疑惑 1、SD卡擦除后,其中的内容是0,还是1 ? 2、在SDIO_DCTRL中设置传输Block的要求 + x7 n$ R4 @% b& A$ k$ s, f. \; j 3、STM32固件库“stm32_eval_sdio_sd.c version v4.5.0”偶遇BUG 4、SD卡写Block是怎样进行的? 九、SD卡参数测试 一、SD卡概述 1、定义 SD卡(安全数码卡),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的新一代记忆设备,它被广泛地于便携式装置上使用,例如数码相机、个人数码助理(外语缩写PDA)和多媒体播放器等。 C0 {: ?. E/ v9 e% Z6 r 2、容量等级
9 F# H: H/ j5 y1 \ W8 R& _ 3、SD卡框图 ; V% i! a) d/ i% g8 l3 {9 v- O ![]() 引脚说明: ![]() 4、SD卡与TF卡的区别 TF卡又名micro SD卡,个头是比SD卡的1/4还小,可以通过“TF转SD卡套”转换成SD卡。 详细区别参考:SD卡与TF卡的区别 二、 SD卡内部结构 (摘自SanDisk Secure Digital Card Product Manual Version 1.9) 1、 SD卡内部结构简图 由SD卡控制器和存储阵列组成,SD卡与外界的通讯接口是SD Bus或者SPI Bus。 9 _# _0 B# w" r) B ![]() 2、 存储阵列结构图 ![]() Block: 读写时的单元(数据传输单元),它的单位是“字节”。 Sector: 如果CSD寄存器ERASE_BLK_EN = 0时,Sector是最小的擦除单元,它的单位是“块”。Sector的值等于CSD寄存器中的SECTOR_SIZE的值+1。 WP Group: 最小的写保护单元,它的单位是“扇区”。 3、Buffer ![]() SD Card的Buffer最大容量定义在CSD寄存器的READ_BL_LEN和WRITE_BL_LEN。它们的值是一样的,而且有可能超过512字节,尽管这样Block还是要设置成512字节,因为512字节是数据边界(这句话不是太理解)。也就是SD卡上有数据传输缓冲器Buffer,不同的产品可能不一样,但是在使用时要将Buffer设置成512字节。
4、“存储阵列Block”--最小的存储单元 资料上的Block通通指的是数据传输时的最小单元,定义这个数值是为了数据传输、CRC校验等。 存储阵列通常采用NandFlash的结构,显然不能按字节存取,而这里讨论的“存储阵列Block”就是指这个概念。可惜的是目前,我还没有找到资料讨论这个问题,所以这一章节是笔者自己的推测。 据我推测存储阵列Block应该是512Byes,因为众多的数据都围绕着512Bytes在转。比如说最小的擦除单元是512Byes,最小的读写单位应该被设置成512Bytes,那么有理由推测是这个数值。 5、SD卡特殊功能寄存器
三、SDIO接口 ![]() 四、SD卡协议之数据读、写、擦除 1、SD卡写数据块 执行写数据块命令(CMD24-27) 时,主机把一个或多个数据块从主机传送到卡中,同时在每个数据块的末尾传送一个CRC码。主机传送数据,SD卡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保存在Buffer中,累计接收数据达到Block长度的时候,SD卡把接下来的数据当做CRC校验码,并且开始数据校验。如果CRC校验错误,卡通过SDIO_D 线指示错误,传送的数据被丢弃而不被写入,所有后续(在多块写模式下)传送的数据块将被忽略。 如果主机传送部分数据而累计的数据长度未与数据块对齐,当不允许块错位( 未设置CSD的参数WRITE_BLK_MISALIGN),卡将在第一个错位的块之前检测到块错位错误( 设置状态寄存器中的ADDRESS_ERROR 错误位) 。当主机试图写一个写保护区域时,写操作也会被中止,此时卡会设置WP_VIOLATION位。 数据块Block的最大长度定义在CSD中的WRITE_BL_LEN,但是在数据传输时应该用CMD16指令将其设置为512Byets,不去在意WRITE_BL_LEN是1024或者2048Bytes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,Block的长度设置还要参考CSD寄存器的WRITE_BL_PARTIAL。当WRITE_BL_PARTIAL为0时,那么么办法Block只能设置为512Bytes;如果WRITE_BL_PARTIAL=1,那么允许将Block设置成更小的块,比如说一个字节。协议是这样规定的,但是据我分析如果这样的话SD卡的制作会非常复杂(写入的单位可以是字节),价格也会很高。笔者测试了自己的SD卡,WRITE_BL_PARTIAL 等于0,也就是不支持“块部分写”功能。 4 ~2 H8 O2 d/ R6 r 2、SD卡读数据块 在读数据块模式下,数据传输的基本单元是数据块Block。为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,传输一个数据块Blcok后都有一个CRC校验码。笔者认为主机在累计接收到Block长度数据后,软件可以把接下来的数据当做CRC校验码,并且进行校验。 Block的最大值在CSD中(READ_BL_LEN) 给出了定义,但是在数据传输时应该用CMD16指令将其设置为512Byets,不去在意READ_BL_LEN是1024或者2048Bytes。 如果CSD寄存器中的READ_BL_PARTIAL等于1,可以传送的较小数据块,较小数据块是指开始和结束地址完全包含在一个物理块中。事实上,协议规定READ_BL_PARTIAL永远等于1,也就说在任何SD卡上都允许“读部分块”,读的块的最小字节是1Bytes。使用这种功能,可以通过CMD16命令设置更小的Block(比如说等于128)。读取的这128字节必须在512Bytes边界内,不能跨越边界(其实因为存储阵列是以512Bytes为单位的,读取“部分块”只能在一个块内,不允许跨块读)。 3、擦除SD卡 CSD寄存器ERASE_BLK_EN决定了SD卡的最小擦除单位。 当ERASE_BLK_EN等于0的时候,主机擦除的最小单位是扇区。比如一个Sector包含32个Block,擦除时的起始地址是5,而结束地址是40,那么实际擦除的块是从0到63。 ; \6 ]' z& O" M& F ![]() 当ERASE_BLK_EN等于1的时候,主机擦除的最小单位是512 Byetes。比如擦除时的起始地址是5,而结束地址是40,那么实际擦除的块就是从5到40。 ; L" W$ Y7 w# ^3 `5 W" U1 B ![]() 五、SD卡物理层协议 SD卡的协议相对于SPI、I2C等协议的存储器来说相对复杂,包含SD卡物理层(机械封装、管脚、芯片结构、命令集等)、SD卡接口(SDIO)、SD主机控制器,甚至是软件设计的流程,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。 1、接口 ① SDIO接口 ![]() <1> CLK 时钟同步线 <2> CMD 命令信号线,主机发出的命令以及从机对命令的响应都是通过这条线进行传输 <3> DAT[3:0] 表示4条数据线,主机和从机的数据都是从这四条数据线上传输 ② SPI接口 : M% ?0 K; r4 l9 K- P ![]() 2、命令格式 ![]() 3、响应格式 以R1为例 ![]() 4、SD卡的工作状态 % [, p* l& W) D* C3 C ![]() 5、SD卡的两种状态信息 ① Card Status 执行命令过程中的状态信息,比如地址不对齐错误、块长度错误、卡锁、ECC校验错误等等 ② SD Status SD卡的专有特征,编程中不经常涉及。这个状态值有512位,不是通过命令线传送给主机,而是通过数据线。 六、STM32与SD卡相配的外设--SDIO适配器 1、SDIO adapter 结构图 ![]() 2、命令状态机(CPSM) 当发送命令和接收响应时,启动CPSM状态机。 ![]() 3、数据通道状态机 当传输数据时,启动数据通道状态机。 ![]() 4、FIFO 有关FIFO的资料参考:异步FIFO的FPGA实现 数据FIFO(先进先出)子单元是一个具有发送和接收单元的数据缓冲区。 FIFO包含一个每字32位宽、共32个字的数据缓冲区,和发送与接收电路。因为数据FIFO工作在AHB 时钟区域(HCLK/2),所有与SDIO时钟区域(SDIOCLK)连接的信号都进行了重新同步。依据TXACT和RXACT标志,可以关闭FIFO、使能发送或使能接收。TXACT和RXACT 由数据通道子单元设置而且是互斥的: ─ 当 TXACT 有效时,发送 FIFO 代表发送电路和数据缓冲区, O" m _% z. W& S0 v8 r ─ 当 RXACT 有效时,接收 FIFO 代表接收电路和数据缓冲区 5、SDIO的特殊功能寄存器
七、SD卡编程 SD卡的编程在STM32官方固件库中就有例程,而且野火开发板对该例程进行了中文注释,不必再把源码贴入。这里着重讲一下SD卡编程流程,主要包含SD卡初始化、SD卡读、SD卡写、SD卡擦除。 1、SD卡编程的内容 SD卡主要就是用来存储数据的,所以核心就是读写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必须实现响应的驱动。 配置过程中,不仅要设置好SD控制器,还需要将SD卡设置到合适的状态。在读取状态的时候,不仅涉及到SD控制器的状态,还涉及到SD卡的状态。 9 ~* U3 o, N* r6 P+ e3 v2 m( N$ } 2、SD卡初始化 ① STM32外设SDIO初始化
② SD卡上电初始化 ![]() 上电初始化流程如上图所示,笔者认为官方库提供的例程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流程图的指示去做。事实上,官方库的程序只做了如上图红色方框内的流程,之外的没涉及。 CMD0命令复位所有的卡。 SD协议规定:在初始化的时候,使用ACMD41之前,必须先使用CMD8命令。而且ACMD41命令属于应用命令,在使用之前需要先发送命令CMD55。 CMD8命令是为了核查电源是否匹配。ACMD41命令不断询问SD卡是否支持主机提供的电压,并且询问SD卡是否上电完成进入准备状态。ACMD41命令还能询问SD卡的类型(SDSC、SDHC)。 ' x# C K$ T* g5 N) N" `; _2 G5 \6 Y ③卡进一步核查、获取卡信息 发送命令CMD2,以获取CID信息。 发送命令CMD3,以获取RCA相对地址,可以通过多次发送CMD3获取不同的RCA值,但是只有最后一次的才是有效的RCA地址。 发送命令CMD9,以获取CSD寄存器。 4 p6 D3 [( }6 j4 G ④ 设置SDIO工作在数据传输模式 设置SDIO的时钟为24MHz、数据线宽度为4位。 通过SD_GetCardInfo函数将之前得到CID、CSD处理成卡的信息。 通过CMD7命令选择匹配地址的卡,而取消选择其他的卡。 至此,初始化完成。 ) q$ l0 S* z: y- h" s& O) u/ N! s 3、读SD卡的一个块
4、写SD卡的一个块
八、SD卡疑惑 1、SD卡擦除后,其中的内容是0,还是1 ? The data at the card after an erase operation is either '0' or '1', depends on the card vendor.The SCR register bit DATA_STAT_AFTER_ERASE (bit 55) defines whether it is '0' or '1'.(摘自《SD Specifications_Part_1_Physical_Layer_Specification_Ver3.00_Final_090416.pdf》) 也就是说这是芯片厂商生产工艺决定的,可以通过SCR寄存器的 DATA_STAT_AFTER_ERASE位得知。 2、在SDIO_DCTRL中设置传输Block的要求 Block大小决定了主机在发送数据时,发送到什么程度时开始发送CRC校验码;而在接收数据时,在接收到什么程度时开始把SD卡的数据作为CRC校验码并进行校验。Block还可能影响着其他的时序。在STM32的SDIO寄存器组中,SDIO_DCTRL中的位段DBLOCKSIZE决定主机Block大小。 在摘自《Simplified_SD_Host_Controller_Spec.pdf》的引文中,提到这样的配置要求:主机的Block一定要与SD卡设置的Block一样大小,这显然是必要的。我们经常设置SD卡的Block大小是512Bytes,所以设置DBLOCKSIZE为9(2^9 = 512)。 + U, m& z5 T# F% d$ Y# q1 s' N 3、STM32固件库“stm32_eval_sdio_sd.c version v4.5.0”偶遇BUG 4、SD卡写Block是怎样进行的? 写SD卡的单位是Block(512Bytes),再写之前要先整块擦除,然后才能写。 在多块写操作中,可以在发送多块写命令CMD25之前,有选择性的先发送命令ACMD23设置预擦除。怎样理解呢? 既然是有选择性的,也可以不发送ACMD23命令。在多块写的过程中,由于SD卡事先不知道你要写入几个块(CMD25命令只告诉SD卡要写入的起始地址),所以写入的过程是:根据需要判断要写一个块时,先擦除然后再写,再判断是否要写入下一个块,如果是就再擦除再写。 倘若发送ACMD23命令就不一样了,ADM23命令会在写命令CMD25生效之前,告诉SD卡准备写入的块数N。这样当CMD25命令生效的时候,SD卡会一次性先将这N个块都擦除,然后再一个块一个块写。由于擦除操作比较集中,所以整个多块写操作更节省时间。 转载自:amanlikethis |
OpenBLT移植到STM32F405开发板
为什么要先开启STM32外设时钟?
【STM32MP157】从ST官方例程中分析RPMsg-TTY/SDB核间通信的使用方法
【经验分享】STM32实例-RTC实时时钟实验④-获取RTC时间函数与中断服务函数
STM32 以太网 MAC Loopback 的实现
STM32功能安全设计包,助力产品功能安全认证
基于STM32启动过程startup_xxxx.s文件经验分享
HRTIM 指南
ST 微控制器电磁兼容性 (EMC) 设计指南
适用于STM32微控制器的ΣΔ数字接口入门